• 周六. 11 月 23rd, 2024

半个世纪的茶叶情缘——贵州茶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汪桓武

湄潭手筑黑茶的头像

湄潭手筑黑茶

6 月 22, 2019

“围着茶园走上几圈,特别是有着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茶园,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心里很舒畅。”每天清晨,只要不下雨,汪桓武就会提着茶杯,围绕湄潭象山茶园走几圈,这个常年习惯源于汪老的半个世纪的茶叶情缘。
“1963年,我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分到湄潭茶叶科研所工作,当时这里的茶园很少,基本上以丛式茶园为主,条植茶园很少,当时全省都只有60余万亩茶园,品种也很单一。”汪老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当时的湄潭茶科所是一所省级茶叶科研单位,担负着全省80余个县市乃至西南地区茶叶的培育、栽种、科研等工作,汪桓武和单位同事们一起用脚步丈量全省所有茶区,足迹遍及当时的500余家社队茶场。
一次,茶科所要做一个关于贵州茶叶生产现状的调查,年轻的汪桓武和队友背起行囊、提着干粮踏上调查之旅。那一次走得最远的茶区是位于黔东南州岑巩县的一个较为边远的社队茶场。清晨,天蒙蒙亮就从凯里出发,沿着崎岖的小道在崇山峻岭中整整走了10多个小时,由于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他们一直到晚上11点才爬到位于山顶的茶场,才吃上饭,“那是我一生中吃饭吃得最香的一次。”汪桓武感慨地回忆着当年的情景。
在接下来的短短两年时间里,汪桓武走遍了贵州的每个茶区,写出了关于贵州茶叶生产现状的详实调查报告,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也因为有了这次艰难的实地调查,汪桓武为今后一直从事的茶叶科研工作积累了扎实的基础调查资料。他的很多课题都与这次调查有关,也让他有机会把科研与生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他说:“长期以来,科研与生产形成的两张皮,其核心是科研人员没有与生产结合,没有解决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产生了许多科研技术成果放在办公桌睡大觉,而生产企业又急需技术服务的矛盾。”
当时,下茶场时,汪桓武往往一呆就是一个月,在清明采摘季节还会呆上两个月,与工人一起采茶、制茶、研究解决茶青加工、茶形研制甚至机器的改造等工作。在历经磨难与艰苦的实际工作中,他一直坚定科研如何为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的科学态度。多年来,他积极探索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开展了茶树品种施肥、种植、生化分析等试验项目,为贵州的茶叶生产及科研做了有益的尝试。在老茶园改造、新茶园种植、良种苗繁殖等方面汪桓武不遗余力,他提出的“揉层茶园春土回沟条基法”,解决了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与利用春土回沟提高肥力的问题,为贵州茶区茶叶生产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今天,当我们喝着清香扑鼻、滋味回甘的贵州绿茶时,有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关于贵州到底该发展红茶还是绿茶的争论。
“当年,贵州红茶大量出口到德国、欧洲等国家,很多茶界人士据此提出了贵州应该大力发展红茶的思路,汪桓武通过自己长期深入贵州茶区的实际调查中得出了结论:贵州其实更适合发展绿茶。汪桓武认为,贵州山高雾浓,再加上白天晴、晚上下雨的独特气候,更适合绿茶的生长。为此,汪桓武撰写了几千字的《贵州生产何类茶为好》《关于贵州发展绿茶的可行性》等文章,并在《中国茶叶》《浙江茶叶杂志》等知名茶类杂志发表,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的关注。一些有经验的专家专程来到贵州茶区深入调查,认为汪桓武提出的观点可行。两年以后,贵州开始大量发展绿茶。
当时,省内主要的绿茶生产方式是传统炒青绿茶,以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为主,无法批量生产并形成产业化。贵州适合发展绿茶成了定论,但生产什么样的绿茶却是学界争论不下的课题,为此,汪桓武和妻子赵翠英共同研制出“遵义毛峰”等名优绿茶品牌,他们潜心研制采摘、加工、制作工艺。1985年6月,农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在南京召开首次全国名茶展评会,遵义毛峰获得全国名茶评比第一名。专家在鉴定评语中对遵义毛峰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外形索紧细回直,色泽翠绿润亮,白毫显露,银光闪闪,内质嫩绿持久,汤色碧绿明净,滋味清醇鲜爽,叶底嫩绿鲜活。
与此同时,汪老先后取得不同等级科技进步奖4项,参与编写茶叶本,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研制并投入生产的名茶有遵义毛峰、银芽茶等获得部优产品称号及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等光荣称号,个人获得贵州茶叶终身成就奖。虽然如此,汪老还想再走一次贵州大大小小的茶山,为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心、出一份力。
如今,虽步入耄耋之年,汪老茶缘未尽,退休后,他重拾毛笔,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对茶、人生的理解。书香世家出生的他酷爱书法,书写内容主要以茶及茶文化为主,从文化上来推动茶产业发展。一手欧体书法练得很受业内称赞,每天的书法练笔也成为他晚年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多年来的生活习惯和养身方式让今年82岁的汪老身体很健朗,他的茶人茶事茶情茶趣为爱茶之人树立了一块养身的典范。

c2

后记:湄潭黑茶制茶者赵双宁,在老茶人汪桓武数年亲身指导下,逐步开发出来“湄江印象”的“丹、碧、墨、玉、龙”五朵“金花”茯茶。对黔茶的推动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头作用,特别是对贵州黑茶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湄潭手筑黑茶的头像

湄潭手筑黑茶

贵州茶人,黔北黑茶传承人,“湄潭手筑黑茶”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湄潭手筑黑茶 “五朵金花”创始人,贵州“金花”黑茶酒发明者、贵州黑茶“虫茶传承创新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