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丝路之源》专家论证意见
国际新闻网山东淄博10月20日电(记者吕国栋)2019年10月19日至20日,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委、区政府在周村举办了“中国·周村丝路之源学术研讨”。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淄博市东夷考古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考古院、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安阳师范学院、中国文物报、文物出版社、烟台市博物馆等单位的近30位著名史学界、考古学界、齐文化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证会。经过认真充分讨论和论证,形成了如下共识:
一、齐国於陵(今周村地区)是丝绸之路丝绸的重要货源地和集散地
周村在商代至战国时期称於陵。於陵是龙山文化至战国时期的一座大型城址,有的学者研究认为古代於陵是齐地商代方国逄伯陵所居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为齐国腹心地区内的主要城邑,并具有齐国城邑发达的纺织和丝织业功能,如同齐国冶铁在今张店中埠铁山而不应在齐故城内一样。古代的周村地区在水磨遗址、爱国遗址都出土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骨针、骨锥、纺轮等原始社会晚期的纺织工具;文献中也不乏“於陵帛”名贵丝绸的记载。此外,於陵也是战国至汉代“董永与织女”故事的原发生地。不仅如此,儒家理想的生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正是人间与天上对丝织术推崇的交相反映。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於陵是齐国纺织和丝织生产基地和丝绸的集散地。如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实行重工商的国策,鼓励“劝其女工、极技巧”,而且齐都临淄“举袂成幕”这正是齐国的丝织业快速发展,丝绸成为齐国的主导产业的写照。齐国以於陵为核心(即今周村一带)形成了我国先秦时期最早的纺织文化中心,丝纺技术、丝纺资源、丝纺设计和丝纺规模、丝纺产品的生产量在全国均居领先地位。《史记》称齐国丝绸为“冠带衣履天下”,丝纺贸易规模居全国之首。特别是丝纺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生产的丝绸种类有:罗、绫、绢、绣、帛等20余种。西汉时期在临淄设“三服官”,专供皇帝“春、夏、秋”专用的三服丝绸,使齐国丝织技术盛达极峰。此外,考古所见齐国丝绸在日本、中亚阿尔泰地区都有所发现,雄辩的证明齐国(古周村地区)丝绸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远销海外,成为齐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千丝万缕汇丝路,今周村地区理所当然的成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货源地和集散地,或可称为“丝路之源”。
二、周村古商城是古代齐国丝绸文化的主要传承地和生产基地
周村汉代以后称於陵县,隋为长山县,1945年始设周村市,今为周村区,为淄博市所辖。汉代以来周村就是丝路之源。正由于丝路是一条财富之路,各民族和各国人民友好融合之路,今国家级非遗项目“周村烧饼”,即起源于汉代,时称为“胡饼”。唐代这里发现有“摩尼教”碑,摩尼教当地也称为明教,今周村有明教寺,说明自汉代始这里就有欧洲商人和北方草原匈奴“胡人”在这里从事丝绸、茶叶、布匹、鞋帽等商贸活动。与此同时,留下了他们的友好足迹和文化交流的佳话,也反映了今周村地区的广大群众的包容性,今周村地区与丝绸之路同发展,唐宋时期这里成为“市镇”。先秦时期齐国的丝绸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发展,明清时期发展成一座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国际商贸城市,成为中国北方商业重镇及丝绸生产和贸易中心,直到明清——民国时期这里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丝纺生产基地和当代丝绸文化中心。古代丝绸之路的余晖还在这里闪烁,并在北京等地区延续传承。
基于上述种种,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今周村地区的前身於陵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纺织丝绸生产基地和丝绸的重要集散地,也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丝绸的主要货源地,堪为“丝路之源”。其后,齐国的丝绸文化在核心区於陵一带即今周村地区以古商城为活化石得到传承和弘扬。因此,古齐国地区8000多年前的纺织技术和3000多年的丝纺技艺传承有序,悠久而又灿烂,彰显了华夏文明的永久魅力和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丝路沿线多国人民团结,讲好丝路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