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日. 12 月 22nd, 2024

王学典: 把公祭黄帝挪到春节 黄帝公祭变为国家大典

国际新闻网新闻中心

3 月 29, 2019

国际新闻社消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秘书处获悉,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公祭黄帝给农历新年注入更多的信仰成分》的大会发言。

“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来说,春节不仅是个人的生活内容,也是民族国家的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春节不仅代表了家庭的团圆,也代表了民族国家的团结。因此,对个人、家庭、社区乃至整个国家来说,春节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王学典委员在发言中说。

王学典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中国春节的消费性倾向日渐增强,中国春节甚至成为全球黄金周;节日变成假日,购物、休闲越来越成为春节期间的主要内容;个人化、家庭化倾向日渐严重,家族性、社区性活动日益减少,而这其中最核心也最让人担忧的,是由传统春节敬天法祖、祖先崇拜等‘信仰’成分的日益流失所导致的春节神圣性、公共性的丧失。”

“近些年来,年味‘变淡’的倾向和趋势,已引起了上至国家政府、下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更是提出了‘保卫春节’的口号。如何保卫春节?从‘圣诞节’所提供的经验来看,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使‘过年’也更多地成为一种‘信仰’活动。增强春节的‘信仰’成分,重建春节的神圣性与公共性,成为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能给农历新年注入何种信仰成分。目前,思想界并没给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王学典说。

有鉴于此,王学典在上述发言中建议:把公祭黄帝挪到春节,并将黄帝公祭变为国家大典。

王学典介绍说,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作为中华‘人文初祖’,我国有着悠久的公祭黄帝的历史与传统,其最早可大致追溯到春秋时期,其后历经秦汉、魏晋、唐宋至明清而不衰,历朝历代都把祭拜黄帝作为明确政权合法身份的重要仪式。尤其是明清时期,祭拜黄帝更是成为国之大典,具有严格的规模、等级与礼仪规范。1937年清明节,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毛泽东主席亲撰《祭黄帝陵文》,发出了民族团结、联合抗日的政治信号,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开创了联合抗日的新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恢复了清明节公祭黄帝陵的传统,‘文革’时期中断,1980年恢复。”王学典在发言中还介绍说,“目前,围绕黄帝的公祭活动主要有两个,即陕西黄陵(清明节)和河南新郑(农历三月初三,传说是黄帝的生日)黄帝公祭。但一者,目前的公祭主要是地方政府与民间的行为,并未上升为国家大典,与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初祖’、民族凝聚力象征的地位极不相称;二者,各地公祭日期不一、争论不休,不利于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与象征形象的建构。因此,建议把黄帝公祭上升到国家大典的高度。”

王学典在发言中认为,将公祭黄帝挪到每年除夕进行,并将黄帝公祭变为国家大典,具有如下意义与功能:

首先,将黄帝公祭与春节固有的祖先崇拜传统相结合,可强化春节的“信仰”成分,重建春节的神圣性与公共性,从而有利于春节的保护、保持与传承。祖先崇拜作为传统中国最核心的信仰成分,对于今天的宗族、社区以及和谐社会建构,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并不会带来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其次,可贯通上下,实现家国一体,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培育家国情怀。通过国家层面的黄帝公祭与个体家族层面的祖先祭拜,引导人们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让春节成为爱国节、文化节、文明节,推动传统春节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通、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协调。

再次,将黄帝公祭挪到春节并上升为国家大典,统一公祭时间,统一公祭仪礼,可协调各地围绕黄帝公祭而产生的矛盾与争执,摆脱地方主义的束缚,真正将黄帝提升到中华“人文初祖”和海内外“华人共祖”的地位上来,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王学典: 把公祭黄帝挪到春节 黄帝公祭变为国家大典》有一个想法
  1. 黄帝公祭,应该是國之大典,中央政府之事,必要时,一國领袖,可亲致公祭。

    为先生远见鼓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