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 11 月 21st, 2024

千年古镇 繁华再现

吕国栋

5 月 23, 2019

国际新闻网徐州523日电(记者吕国栋)22日下午记者与光影七十年聚焦新江苏——SHOW JIANGSU”外媒摄影采风活动的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窑湾古镇探访。据新沂骆马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浩林先生介绍,江苏省徐州市窑湾镇位于大运河与江苏省第四大淡水湖骆马湖交汇处。窑湾镇建置于唐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窑湾镇因中运河贯通而兴起,持续了300年的商业繁荣,是体现大运河文化交融特色最为典型的商帮文化古镇。近年来,窑湾镇依托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古镇历史文化,以古镇旅游拉动全域经济发展,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5年和2017年连续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镇,古镇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记者行走在昔日繁华再现的古镇街道上,看着两旁密集的店铺,听着运河大鼓、窑湾扬琴艺人的深情演唱……透过历史的烽烟和数月的尘埃,我的眼前浮现出当年漫步在古镇街头的各路商贾的身影,耳畔仿佛想起店家的叫卖声声。

走出古镇站在运河旁,望着南来北往的货船,脑海中浮现出当年运河码头上车水马龙,码头泊位上舟船云集,以及搬运工们的挥汗如雨……

窑湾建镇虽有1300多年历史,但作为商贾重镇,却是由大运河而兴。明代后期,有时北上的漕船就走骆马湖窑湾口由皂河入运河北上。清朝于16811688年,在黄河东测,约由今骆马湖以北至淮阴开中河,北接韩庄运河,南接今里运河,从而使运河路线完全与黄河河道分开。中河开通后,窑湾成为大运河漕运的必经之处,由于位于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水流湍急,逆水需拉纤行船,船只不宜夜行,漕船和商船均要在此停泊,或中转物资,或休憩补充给养。所以,窑湾扼南北水路之要津,成为大运河的黄金拐点,全国各地的商家快速向窑湾聚集,窑湾发展成为中运河上的主要码头、南北水运枢纽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运河商贾中心,其物流辐射面积也广及苏北鲁南。窑湾“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全国各地的货物依托窑湾码头实现南北流通,有的还远销南洋、台湾、日本等地,水运的兴盛带动了窑湾工商业的迅速繁荣,在清至民国的鼎盛时期,古镇设有8省会馆和10省商业代办处,美、英、法、意大利等多国商人和传教士来窑湾经商传教,镇上设有大清邮局,钱庄、当铺、商铺、工厂、作坊等达360余家。水运的繁荣和工商业的发达,使窑湾古镇又有“黄金水道金三角”和“小上海”之称。

窑湾古镇是体现大运河南北文化交融特色最为典型的古镇。康熙初年,中运河开通后,位于大运河中段窑湾古镇,迅速繁荣兴盛,全国各地的商人纷纷向窑湾聚集,南方有福建、江西、安徽、苏镇扬等地域,北方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域,均有较多商人进入窑湾经商。商业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激烈,作为维护经济发展环境和秩序的需要,以亲缘和乡谊关系相结而成的商帮也应运而生。在康熙年间,窑湾古镇先后建成了山西、苏镇扬、安徽、福建、河南、江西、山东、河北八个会馆。由于商帮的存在和运营,其原住地的各种文化也得以在窑湾保存和流传。借助大运河的纽带和商帮的传递,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窑湾交流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包容性和统一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窑湾文化特色。

窑湾文化体现出丰富多彩、地域交融的特色。仅在民俗文艺方面,有地方戏曲(柳琴、梆子、豫剧等)、皮影戏、传统杂技、鼓书琴书、旱船表演、舞龙、民间腰鼓等,柳琴、梆子、豫剧等戏曲形式,具有苏北、鲁南、河南特征,鼓书、琴书极具苏北鲁南特色,皮影戏为正宗山西韵味,传说《十大巧女》颇具江南风味,巡街打更、抛绣球、茶馆扬琴、水龙会等民俗形式,经各地文化融合,形成了浓郁的古镇特色。

窑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戏剧曲艺中产生了一些以窑湾社会生活为题材的传统剧目,有着广泛的影响。影响较大的有《打蛮船》和《骆马湖》。

窑湾古镇自大运河开通后,商业高度繁荣,成为大运河岸边著名的古镇街区。街区主要的街道有西大街、中宁街、后河街、桥口街、回民街、新盛街、沙滩街、后街、前河街、后沙滩街、华棠街等。主要的巷道有棒场巷、瀛洲巷、公盛巷、会馆巷、杨家巷、信昌巷、拐弯巷、当典巷、臧举人巷、徐家巷、陆举人巷、郑家巷等。分布360多家店铺,还有规模庞大的露天集市。大小哨楼、过街门、城门、炮台等数十座。街道大多阔2.54米,青石板铺路,巷道最窄者仅足一米,楼房砖木结构,檐牙交错。2008年后,古镇街区得到修缮保护,重现了昔日沧桑神韵,成为苏北地区最为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吕国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