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二. 12 月 31st, 2024

观山湖区(贵州省贵阳市)

王玉伦

4 月 16, 2021
地名:观山湖区 隶属:贵阳市
区划代码:520114 代码前6位:520114
长途区号:0851 邮政编码:550009
车牌号码:贵A 行政级别:市辖区
人口数量:约12万人 人口密度:1967人/km2
辖区面积:61平方公里
行政驻地:黄河路

 

贵州省贵阳市小河区总面积63.13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11.8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3万人;非农业人口9.43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和苗族。

区人民政府驻黄河路,邮编:553009。行政区划代码:520114。区号:0851。拼音:Xiaohe Xian。

成立于2000年的小河区,是贵阳市三个中心城区之一。它位于贵阳城市中心区南部,东面、北面跟南明区相连,西面与花溪区、乌当区接壤,南面和花溪区比邻;东西长11.5公里,南北宽12.15公里,总面积63.13平方公里。辖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布依、苗、土家、满、侗等20余个民族。

年轻的小河区,是一个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机制的特殊区域。除拥有市辖行政区“小河区”的身份外,还有一个身份是“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贵州省是唯一的。

自然条件

小河,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城区主次干道大都以祖国的著名江河命名。除两条主干道以我国的第一、二条大河长江、黄河命名外,其它街道被称为红河路、香江路、珠江路、盘江路、松花江路、漓江路、淮河路等,一些小巷也叫沱江巷、龙江巷、通河巷、柳河巷之类的名字,从而形成“小河”装“大江”的独特景观。

小河地势西面高、东南面低,海拔一般在1000米至1200米,属南北向和东北西南向的缓丘盆地河谷地。其中,中曹司盆地是贵阳市最大的盆地,滥泥沟、阿哈水库一带属中曹司盆地外缘高峰丘地貌。主要河流为乌江水系的南明河及其支流陈亮河、麻堤河。中小型水库有阿哈水库和胖水牛水库。

小河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4摄氏度左右,最高气温在每年的7月,最低气温在每年的1月。年平均降雨量1157.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1%。全年无霜期280天,日照时数为1400小时。风力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多东北风和北风,夏季盛行南风,年平均风速2.2米∕秒。

交通运输

小河位于国务院确定的“黔中产业带”的核心区域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腹地,在“南下大通道”与“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交汇处,有8条公路进出,黔桂、川黔、贵昆、湘黔四条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处于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以东10公里是4D级国际机场——贵阳机场,以北3公里是铁路客运站——贵阳火车站。距中国西南最大铁路货运编组站——贵阳南站2公里,距零担货运站——贵阳东站5公里,铁路整车货运站——贵阳西站就在境内。环城高速公路穿过境内,从环城高速公路经贵新高速公路可到湖南、广西,经贵遵高速公路可到重庆、四川,经贵黄高速公路可到云南。

社会发展

建区以后,小河区委、区政府按照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区和现代化都市新区的定位,遵循“南延北接,东扩西进”的思路,以非凡的勤奋、非凡的胆识、非凡的激情和开明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开拓的精神,积极实施“工业强区”、“三产活区”、“环境立区”、“科教兴区”和“开放带动”五大战略,打造公正的法制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和守信的社会环境,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小河区顺利进入贵州省第二轮建设经济强县行列。

行政区划

小河区辖黄河社区办、平桥社区办、金竹社区办。

历史沿革

2000年1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贵阳市小河区。小河区辖贵阳市小河镇和贵阳市花溪区金竹镇。区人民政府驻黄河路。2000年,小河区辖2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42987人,其中:小河镇 129440人、金竹镇 13547人。

2001年,小河区辖15个社区、17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11.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35万人,占总人口的16.7%。

2002年,小河区辖15个社区、17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11.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 .3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36万人。

2003年,全区有3个社区,辖15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11.8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3万人;非农业人口9.43万人。

2020年,观山湖区上榜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名列第56位。

2017年9月18日,环境保护部授予观山湖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6年2月16日,观山湖区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编辑:王玉伦)

王玉伦

挖掘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关注、挖掘、记录、传承将濒临失传的中国人文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