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村落古建筑,发扬传承文化精神
走访传统村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弘扬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及其精神方面意义重大。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近日,由韶关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队来到广东省乐昌市楼下古村调研,在“2017中国最美古村落”文博会榜单上的楼下村。
楼下古村位于乐昌市廊田镇以南约3公里处,建村历史已1500多年。村庄里现仍较好地保存了一部分明清时期的古楼建筑,古门楼、古巷、祠堂等古建筑别具一格,其中“科第名家”、”奕世簪缨”、“文魁阁”古门楼是极富明朝特色的古建筑。实地了解该村传统古建筑的存留保护情况。
调研前,该团队翻阅了楼下村的邓氏族谱,大致了解了楼下村的基本情况。调研中,实地走访了楼下村。通过现场考察、与当地村干部进行交谈和走访询问村民等方式从多个方面了解楼下村的村情村貌和历史古建的存留现状。
我们发现,村里很多的古建筑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些只剩下断壁残垣。而另一边则是参差不齐的现代楼房拔地而起,挤占了古建筑周边环境的位置。残余的青砖木雕为特色的古建房屋在不断矗立的现代钢筋水泥楼房包围中显得格格不入,古村落的环境整体风格遭到破坏。
古建筑是传统村落的灵魂,凝聚着远古先民们的劳动和智慧。它是文明的承载体,其价值不可估量。若不好好保护古建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不复存在。对于楼下村的古建筑保护问题,我们有几点建议:
(1)应激发古建筑在当代的活力
古建筑历经沧桑,无论是岁月的洗礼还是人为的破坏,很多古建筑都已伤痕累累。村落的文化传承断层问题也日渐严重,村子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正面临濒危的境地。
楼下村应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修复古建筑,让古建筑尽量恢复原来的风貌,尽显文化氛围。修复好的古建筑可以提供给村民和游客居住,充分使用古建筑,让古建筑不再只可远观。在使用古建筑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分了解古建筑的历史故事,传播古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
(2)应大力提高村民自觉保护的意识
村民们对传统村落古建筑的认识乃至价值知之甚少,故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非常薄弱。这就需要村干部对村民们进行“教育”工作,此教育不是一方教导,而是双方交流。村干部和村民应多沟通交流,倾听村民意见,了解村民的实际需要,平衡古建房屋历史公共价值的传承发展同私人产权利益的保护两方面关系,既让村民们真正认识到古建筑的重要性,又让村民能够体会到保护古建筑的甜头好处,从而自觉参与到保护村落古建筑的行动中来。
(3)注意保护古建筑周边环境的完整性
古建筑和古建筑的周边环境是一个整体,二者是共生关系。若只有古建筑完好,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古村落的整体性也一样惨遭破坏。古村落蕴含的整体文化价值也会出现断裂。
楼下古村目前在村落四周逐渐矗立起各式各样的现代楼房,与传统古建筑的风格格格不入。为了保护古建筑传承环境的完整性,村“两委”干部、党员及外出乡贤应对村民在古建筑周边搭建自有房屋的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对破坏古建筑周边环境的行为应加以制止。只有重视村落传统古建筑周边环境的完整性,合理修复周边环境,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才更有成效。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脉。我们唯有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赓续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系统中的涵养功能,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才能切实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脉。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须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我们唯有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赓续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系统中的涵养功能,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才能切实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厚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刘桂美供稿)